从事出版工作后,有一次和一位画家朋友讨论一本图画书,他说这本书画得太棒了,真是难得的佳作,我却说,图画虽好,故事平平,整体而言,称不上佳作。或许,在“赤鲤”的潜移默化下,我不知不觉的相信,画中必须有诗,但诗中也必须有画。
在一个图画书的座谈会上,许多年轻画家带来他们创作的插画,但是没有相配合的文字。波隆那国际童书插画展,甄选参展作品时,也是只看原画,不看文字,其中的缺憾显而易见──画家的图画入选,并不表示他(她)能胜任图画书创作。我知道有一位画家,连续五次入选波隆那国际童书插画展,但至今没有出版机会。图画书创作,并不是把图画好即可;儿童图画书不仅是美术品,更是文学作品。
一般书籍没有篇幅的限制,图画书却只有三十二页,顶多四十页。要用“浅语”和“短文”把故事说得完整、丰富、巧妙,真是很大的挑战!
创作图画书时,图文的互补和搭配,更是重要的一环。图画和文字所能传达的讯息不同,各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。图画表现的是空间,而非时间,当我们要传达有关时间、心理、因果、可能性等概念时,使用文字,将比较得心应手。反之,用文字说不清某种表情、某种物体、某种场景时,改用图画呈现,诉诸视觉,或许就能轻松办到。
把图画书比喻成一棵植物,文字就像根干,图画好比茎叶。根干要健康,茎叶才能吸收来自根干的养分,整棵植物才能成长茁壮。任何一部分不健全,都会影响整体表现。
长久以来,专业图画书作家、画家、出版社主编、评论家等,对图画书的观念是分歧的。许多学者和图画书创作者,将焦点放在图画书的图画部分。美术教育家Ken Marantz、学者Kiefer与插画家Uri Shulevitz等人,甚至主张“图画书不是文学,而是视觉艺术”、“真正的图画书主要靠图画来说故事,文字扮演次要角色”。
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。有些图画书,画面虽极具艺术价值,但因故事说得不够好,或内容和孩子有距离,或文图结合不理想,影响了整体表现,最后经不起时间考验,消失在浩瀚书海中。
比如画家莉丝白 ‧ 茨维格的图画书,她的图画清丽雅致,令人赞叹不已,但是如果一面阅读书中的文字,一面欣赏图画,则会失望:她沉溺于表演自己的绘画才华,忘了让文字共同演出,结果图画和文字各行其是,削弱了整体的魅力。正因此,莉丝白 ‧ 茨维格最为人称道的是她的“画册”,也就是一幅幅独立的画。十多年前,她的十本图画书在台湾出版问世,她本人应邀来台北,成为国际书展的贵宾,造成轰动。尽管如此,那十本美丽的图画书,很快就绝版了。
相反的,有些图画书,图画平凡不够美丽,但故事说得高明,图文搭配巧妙,便能通过时间考验,在书海中屹立不摇,被视为“经典之作”。